Xocat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視訊
查看: 1779|回復: 0

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

[複製鏈接]

2萬

主題

2萬

帖子

1197萬

積分

超級版主

↖(^ω^)↗ 過客

Rank: 8Rank: 8

積分
11970044

活躍會員熱心會員推廣達人宣傳達人突出貢獻優秀版主榮譽管理論壇元老

發表於 2021-6-14 00:35: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心意識相品第三(解深密經)


爾時,廣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於心意識祕密善巧,菩薩於心意識祕密善巧。菩薩者齊何名為於心意識祕密善巧?菩薩如來齊何施設,彼為於心意識祕密善巧?
那時,廣慧菩薩摩訶薩稟白佛陀說:世尊,如世尊說,於心意識的秘密已經有體悟,是有善巧智慧的菩薩,對於心意識秘密善巧的菩薩,為什麼名為於心意識祕密有善巧呢?佛是以何標準來安立他是於心意識祕密善巧的菩薩呢?

菩薩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廣慧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廣慧,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為令獲得義利安樂,故發斯問。汝應諦聽,吾當為汝說心意識祕密之義。
廣慧菩薩摩訶薩講完這一句話後,那時佛就告訴廣慧菩薩說:很好、很好!廣慧你現在能夠請問佛這麼深刻的道理,你是為了利益安樂無量眾生,慈悲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為令他們能得到義利安樂,所以才提出這個問題。你應該很認真的聽。我會為你演說心意識秘密的意義。
通常發問問題有幾種情況:一種是不知道而問;一種是慈悲心為了別人不懂所以發問;一種是為了考驗對方而問的;一種是為了打倒對方而問的。另一種是菩薩本身都懂了又提出問題,是為了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的眾生及天人、阿修羅等而發問的。義利有世間及出世間二種,世間的義利是得到人天的福報,出世間的義利是得到涅槃,為了世間的眾生能得到義利安樂,所以廣慧菩薩提出這樣的問題。

廣慧當知,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

廣慧你應該知道,在六道的生死眾生中,各各的有情在生死流轉當中,墮入到一類一類的有情眾中,譬如一個有情墮到畜生道,另一個有情墮到天道等;或在卵生如雞、鴨等;或在胎生如人類;或在濕生,如體外受精的魚等;或在化生的,像天或地獄;在六趣中以卵、胎、濕、化不同的身分生起。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

有情在輪迴受生時,最初有一切種子的心識,識入母胎以後,與羯羅藍和合,展轉增長廣大,接著有六入,然後有觸、受,漸次長大。


此時的種子心識有兩種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這時的一切種子心識執受五根,還有所依扶塵根的執受。一切種子心識能夠執受這兩種色法。


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又可以執受種子,簡單說,習氣就是種子的另外一個名字。習氣是怎麼來的?是由相、名、分別和合運轉及言說、戲論所熏成的。有情在認識一切法的時候,依於名字或法相,名字及法相都是依於分別心而生,當相、名、分別和合運轉時,遍際計所執就產生了同時也在阿賴耶識熏成種子。有了相名分別,依於分別就有言說戲論,依於言說戲論執著名言安立的一切法為真實有,甚至起惑造業在阿賴耶識熏成種子,增益生死流轉的因緣。種子的心識有這兩種功能,就是執受根身及種子。


有色界中,這兩種執受都是具足的。無色界的眾生沒有色法,只有微細的心識,所以只有執受種子的功能,沒有執受根身的功能。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廣慧,一切種子心識的另一個名字,叫做阿陀那識。為什麼呢?因為阿陀那識對於色身有隨逐執持的作用。一切種子心識也叫做阿賴耶識。為什麼又叫做阿賴耶識呢?是因為一切種子心識入母胎以後,對於身體能夠攝受,並且藏隱於身,如果身體健康,它也就增長廣大,繼續延長其壽命;如果身體受傷了,阿賴耶識就不能寄存在這裡,身體就會滅壞了。藏隱又說明阿賴耶識的行相很微細,難可了知,沒有人知道阿賴耶識是什麼樣子,所以叫「藏隱」。一切種子心識,也叫做「心」。因為這一切種子心識能夠使色聲香味觸法現行,也能積集色聲香味觸法的種子,色聲香味觸法一現行馬上就熏回成種子,所以又名為心,心有積集的意思。



廣慧,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有識,耳鼻舌身及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廣慧,以阿陀那識為所依止,為建立的因緣,六識才會生起。身是指體性,六識的體性才會生起。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名六識身。六識身是怎麼活動?譬如眼識,依著眼根,以色塵為緣而生起眼識,生出眼識,同時、同一個境界,還有一個分別的第六意識一起活動,因為前五識只能了別自相,不能再分別其詳細的情形,所以要有第六意識一起活動。耳鼻舌身識是依耳鼻舌身根,以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一起活動的,同時、在同一所緣境上還有分別意識一起活動。這一段是說明六識身活動的情形,就是前五識一活動,第六意識也跟著一起活動。



廣慧,若於爾時一眼識轉,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眼識同所行轉。若於爾時二三四五諸識身轉,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五識身同所行轉。

廣慧,如果那時只用到眼識在活動,就在這時,只有一個第六意識與眼識一起活動。如果同時有二三四五個識一起活動,這時也是只有一個意識與五識身在一起活動。



廣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然此瀑水自類恒流無斷無盡。又如善淨鏡面,若有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前有多影起。非此鏡面轉變為影,亦無受用滅盡可得。

廣慧,譬如像大瀑布的水流,為什麼會有浪花呢?就是因為有浪花生起的因緣,若只有一浪生緣現前,此時只有一浪生起,若二若多浪,生緣現前,就有多浪生起。無論浪花怎麼活動,水都是相續不斷的,就像瀑流水不停的一直流下來,沒有斷滅,也沒有盡止的時候。這裡是以瀑流水譬喻阿賴耶識,浪花譬喻前六轉識與阿賴耶識活動的現象。


第二個例子,又如完好清淨的鏡子,如果有一個影像出現的因緣,這時鏡子就會現出一個影像。譬如有一個人去照鏡子,鏡子裡就現出一個人的影像。如果有兩個,乃至有很多的影像生起的因緣現前的時候,那就有很多的影像在鏡子裡出現,並不是這鏡面就能夠變出影像,如果影像不現,這鏡面還是存在的,不會因為影像不現了,鏡面就不存在。這是形容阿賴耶識是一直不斷相續的活動著,沒有停止的時候,而前六識的生起是有間斷的。


如是廣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若於爾時有一眼識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一眼識轉,若於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五識身轉。

廣慧,由於阿陀那識像瀑布的水流一樣,作為依止、建立前六識的因。如果在這個時候,只有一個眼識生起的因緣現前,當然這時只有一個眼識在活動。如果這時有五個識生起的因緣現前,就有五個識同時一起活動。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於心意識祕密善巧。然諸如來不齊於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於佛所開示的道理,都能沒有顛倒、正確的知道,依於聖教所說的道理,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在道理上能理解阿賴耶識、前六識的生起,佛也不認為這樣的菩薩就叫做「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只是了解這些道理,這樣的智慧是不夠的。


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廣慧,若諸菩薩對於內身,不見阿陀那的體,不見阿陀那的識,不見就是不執著,不如名言而生起執著。現在佛開示說,有一個阿陀那識,你就不應該執著真的有一個阿陀那識的體性,若是如名言所開示的而執實有其體性,就不能說是善巧菩薩。不能在名言相起執著,還要超越假名。「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 以下的道理都是一樣。阿賴耶是「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不見積集」,這是指心的功能。「不見心」,心又名積集。這句法的安排是:前面講因緣,後面講名稱,不管對於阿賴耶形成的因緣,或是對於阿賴耶識的名稱,都不要執著,叫做不見。


「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不要執著依著眼根緣著色塵就有眼識,眼根由精細的地水火風組成,無實眼根存在,色塵亦由地水火風組成,無實色塵,離開眼根色塵眼識了不可得。雖然這樣說,但也不能就著名言而生起執著有這麼一件真實的事情,一切法只是緣起的幻相。依耳根緣聲塵而生起耳識不執實有;不要執著依著鼻根緣香塵就生出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也不要執著依著舌根緣味塵而生出舌識;也不要執著依身根緣觸塵而生出身識;也不執著依意根緣法塵而生出意識。這樣於一切法不執其實的菩薩,才叫做勝義善巧菩薩。


佛說了這一大段,原來是說明:不應該知道一切道理後,就揚揚得意說已得法住智,已經超越,這樣的菩薩是不及格的,還不能說是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一定要要透過研究佛法,加上修行,證得實相,才能超越假名,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阿陀那識甚深細  我於凡愚不開演
一切種子如瀑流  恐彼分別執為我


這時佛為了重新宣說這個道理。說了如上的偈頌。


阿陀那識的道理非常深奧微細;我對於愚痴無聞的凡夫及愚法的聲聞不開示這個道理;因為阿賴耶識中一切種子如瀑流水似一似常;恐怕凡夫及愚法的行者聽了這個甚深道理反而生起我執。


這一段就是本論所引的文,說明佛對凡夫及二乘不說阿賴耶識的原因。阿陀那識的道理甚深,不要只依法住智了解,即自以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最重要的還是證得實相,超越假名,才能如實了知,及堪稱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Xocat

GMT+8, 2025-1-24 06:34 , Processed in 0.01130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