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溫陽法治喉痺 (原帖主:ddgg5577)
李士懋溫陽法治喉痺臨床上見到咽喉腫痛,醫者多用連翹、銀花、射干等清熱解毒之品,認為咽喉腫痛乃風熱上擾或火熱之邪上攻而致。但陽虛也會造成咽喉腫痛,其病機有二:一為陽虛寒盛或陽虛寒客致使經脈凝澀而咽喉疼痛,治當溫陽散寒;二為陽虛虛陽上浮,熏蒸咽喉,當溫陽以引火歸原。
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李士懋宗仲景之旨,數十年臨床恆以脈診為中心,辨證靈活,症見咽腫喉痺時,若病家脈沉弦拘緊且按之無力或減,則辨為陽虛寒凝;若病家尺脈沉而無力,寸關脈顯浮滑之象且按之減,則辨為陽虛虛陽上浮。
案1 李某,男,27歲。 2005年2月11日初診。
數日前外感後暴喑至今,症見畏寒肢冷,加衣被後稍減,鼻流清涕,咽乾痛,腰骶疼痛,背緊沉。服板藍根沖劑、感康等不效。舌淡苔白,脈沉無力,尺弦緊。辨為陽虛,寒邪直中少陰。處方:炮附子10克(先煎),麻黃5克,甘草6克,細辛6克,乾薑5克。 6劑,水煎服。藥後得愈。
按:失音、咽痛原因繁多,此人為陽虛外感,寒邪直中少陰。 《傷寒論》少陰篇:“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其人脈沉無力,尺弦緊。沉而無力則為陽虛,尺為陰位,“弦則為減,減則為寒”(《傷寒論》),緊亦主寒。 《靈樞·經脈》雲:“腎足少陰之脈……循咽喉。”寒邪直中少陰,寒邪循經凝滯經脈,則喉痺或失音。李士懋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四逆湯,以四逆湯急溫下焦已虛之陽,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也;麻黃附子細辛湯中以麻黃散寒,細辛入腎經引領麻黃入腎,散腎經直入之寒,使邪達表自外而解,有逆流挽舟之意。
然李士懋臨床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所治絕非太少兩感而已,李士懋常言:“縱無表證,但見陽虛寒凝,亦可用麻黃發汗,散其直中寒邪。”其言得矣!
案2 患者,女,24歲。 2010年3月9日初診。
自覺口齒熱,咽痛,臉紅,頭暈無力,腰痛,四肢冷。脈弦減,寸關略顯浮。辨證為陽氣不足,虛陽浮動。處方:炮附子6克(先煎),肉蓯蓉10克,山萸肉15克,白朮10克,乾薑5克,巴戟天10克,當歸12克,茯苓15克,仙靈脾10克,肉桂4克,白芍12克,黨參10克。 3劑,水煎服。 1劑後咽痛口熱則消,3劑後餘症皆減。
按:脈弦減,弦減為陽氣不足;寸關略浮,可知腎陽虛,虛陽上浮,虛火上竄至口中則口齒熱,熏蒸上焦則咽痛、面紅。故以附子、乾薑、肉桂等溫補腎陽,肉蓯蓉、巴戟天佐諸陽藥亦可填補腎精,“精化為氣”,從而使陽氣化生有源;山萸肉收斂浮越之陽,且不患陰陽格拒,使所溫之陽安於下焦。
筆者有感於溫陽法治喉痺之奇,適逢同學因咽痛就診,遂大膽治之。
李某,女,21歲。 2010年4月28日就診。
咽痛,有痰,易咯出,色深;尿頻,夜晚睡前甚;申時臉烘熱。尺脈弱甚,寸關有洪滑之象,按之無力。辨為腎陽虛,虛陽浮越。宗腎氣丸加減。處方:炮附子6克(先煎), 熟地15克,山萸肉12克,桂枝10克,山藥12克。 1劑,水煎服。
4月30日復診,自述咽痛已愈。以上方加減繼續為其治療尿頻。服3劑後尿頻愈。
按:腎禀真陰真陽,先天之本,一有虧虛,諸症叢生。 《靈樞·經脈》雲:“腎少陰之脈……循咽喉”,腎陽虧虛,浮越於上,循經上炎,方有咽痛、潮熱之象;“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膀胱所藏津液經腎氣化,其濁者出為小便。腎陽虛餒,氣化失司,“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金匱要略》)。方用腎氣丸加減,於大隊滋陰藥中加入桂枝、附子,“少火生氣”,復其氣化之職;又附子大辛大熱,於坎水真陰之中生陽,引火歸元,氣化得複,諸症如失。
原帖主:ddgg5577
原帖連結:https://p.xocat.com/p/thread-527159-1-5.html
頁:
[1]